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赣市府办发[2017]60号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赣市府办发[2017]6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州蓉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大力实施数字兴教战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服务赣州智慧城市建设,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17〕32号)和赣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以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以创新体制机制和提高应用能力为保障,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方针
理念引领,机制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协调共建的教育信息化开放合作新机制。
问题导向,应用驱动。聚焦困扰教育管理与教学的核心和难点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全过程,推动教育供给方式、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深度融合,形成特色。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建好网络、配好设备、搞好培训、抓好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更好地服务教育治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简称“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到2020年,全市创建100所示范“智慧校园”、1000个示范“名师工作室”、10000个示范“网络学习空间”(简称“百千万”示范工程),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三项顶层构架
1.整体构建“一个中心”。依托赣州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整体构建赣州市教育网络数据中心,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提供有效支撑。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建设教育网络指挥中心,通过网络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教育管理数据,对接相关部门政务数据,推进赣州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到2020年,将全市各类教育基础数据、教育管理业务数据和教育教学应用行为数据汇聚至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并搭建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发挥其在个性化教学、事务处理、业务监管、评估评价、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2.科学搭建“两个平台”。依托赣州市教育网络数据中心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赣州市教育云平台,并与上下关联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开放接口,统一应用入口,各县(市、区)可针对本地实际添加各项应用。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核心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原则,核心业务对接赣州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建成覆盖全面业务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同时汇聚县(市、区)、学校优质原创资源,为广大师生及家长提供优质资源“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3.统筹建设“三层网络”。按照教育省域网的总体部署,统筹建设由市、县、校三层网络组成的赣州教育城域网,向上光纤专线接入省教育骨干网,向下光纤专线接入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和市属、驻市学校,并通过县(市、区)教育城域网接入所有学校校园网。按照《江西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对所有中小学的校园网络(含校园监控、校园广播、标准化考场等)按照三层网络交换架构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和升级改造。校园网络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逐步覆盖教学区、办公区、活动区和生活区,实现万兆核心交换、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到2020年,所有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教学点接入带宽4M以上,出口带宽2M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二)积极实施“四大工程”
1.基础环境建设工程。各县(市、区)逐年更新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设备,推进以“云桌面”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建设,做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生机比达到正常开课要求;建设信息化音乐、美术、书法等功能教室,完善电子阅览室及公用区域的信息化终端设备;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搞好数字实验室、虚拟演播室、创客和机器人实验室及其他智能化教室建设。支持职业高中和大中专院校建设专业实训室,开发校企合作网络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2.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立录播教室,村小教学点配备一定数量互动式录播教室或高清摄像头,实现优课录播、远程课堂、网络教研、视频会议等多种功能。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开设高中远程直播、初中录播课程,将优质资源推送到薄弱学校各个班级,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确保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扶贫及破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难题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3.智慧校园推进工程。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鼓励普通高中、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及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智能化改造,配备移动终端、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终端和智能校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实现从基础设施、资源到活动的高度数字化,实现各类数据的伴随式收集,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共同成长。到2020年,创建100所示范“智慧校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4.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校长和教师评先评优要求。用好政府和社会两种资源,对接“省培计划”“国培计划”,利用企业资源开展特色培训,鼓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举办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提升政府分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信息化协调机构成员、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开展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专题培训、学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研究和指导,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评选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和信息化教学示范课例。到2020年,创建1000个示范性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强化校际协作网络学习,形成“人人用、堂堂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三)逐步推进“五大应用”
1.智能化环境下的教学形式创新应用。推广互动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平板电脑、云桌面等新工具的应用,结合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和资源的运用,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建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在中小学试点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依托成熟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逐步推进各类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连通和良性互动。鼓励教师应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使用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逐步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到2020年,“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90%以上,遴选出1万个示范性的“网络学习空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2.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立“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资源开发机制和“市级突出重点强特色、县级保障服务促应用”的资源应用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丰富特色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学校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等生成原创资源。资源建设要围绕课程目标,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平台的建设,选择第三方优质资源,汇聚本地“三个课堂”资源,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到班、到教材各章节。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优秀教育资源展示、优秀课例征集等各类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资源应用新常态。开展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提升各级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服务应用。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和规范,统一用户认证体系,市县校分级使用教育基础数据库,归集各类教育管理数据、校内外教学行为数据、各类教育活动数据和终身学习数据,通过开展深度数据挖掘、展示和分析,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产管理、教育规划、教学教研、招生考试、督导评价等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特色管理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智能化。市、县两级设立教育网络指挥大厅,实现平安校园视频监控安全预警和信息化应用监管,提升教育治理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4.个性化环境下的学生全面发展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开发推广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伴随式收集、记录和分析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数据情况,实现因材施教。积极应对中高考改革,为“选课制”“走班制”教学新模式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开发校企合作网络开放课程,提高实习实训、技能竞赛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5.终身化环境下的教育公共服务应用。整合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构建以市民文化教育类、职业技能类、生活休闲类为主体内容的学习资源库;推进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汇聚各类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积极参与省终身学习网、学分银行的学习系统建设,方便市民通过云平台的学习圈和学习社区开展个性化、互动式学习活动,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努力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赣州电大,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组织保障。市、县两级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工信、财政、发改、人社、科技、文广、公安等部门领导和网络营运商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条件技术保障、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应用指导、电子政务推进、督导评估等工作小组,科学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中重点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并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建设列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在使用公用经费时,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0%,优先用于购买资源、信息化培训及信息化设备维护等。引入公益融资机制,探索企业建设、服务外包、分期支付等多元化投入模式。(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三)注重宣传造势,强化舆论保障。创新宣传方式,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深度挖掘、广泛地宣传各地各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保障机制建设、教学应用成果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继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信息化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育信息化“百千万”示范工程等评选活动,树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典型,为赣南苏区教育振兴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和信息化服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四)规范应用管理,强化制度保障。构建教育信息化常态化应用机制,明确教育信息化“应用职责在学校”的原则,扫除应用障碍、激发应用热情、提升应用效益,切实做到“以用促建”。健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教研管理制度,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在线上课、网络辅导、电子备课、课件(视频)制作等列为考核教师的主要内容。健全设备与资源管理制度,选好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待遇,调动广大教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完善项目建设和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化设施设备和软件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应用质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赣 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五)坚持督导评估,强化机制保障。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评的重要内容,将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作为县(市、区)和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构建教育信息化常态化督查机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督导评估和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运行绩效督导评估,建立定期调度协调机制和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县(市、区)工作落实情况,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六)加强日常监督,强化安全保障。强化教育专用网络和校园网络管理,对教育系统信息系统和网站等开展常态化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注重信息内容管理、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安全监控,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创建、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造高速、稳定、安全、绿色、文明、健康的教育专用网络和校园网络。(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蓉江新区管委会)
2017年10月15日